欢迎光临商务印必威手机app馆,返回首页

法国哲学(第三辑) 法国哲学

分享到:

定价:¥60.00

  • 主编:  
  • 出版时间:2020年07月本印时间:2020年07月
  • 开本:16页数:225页
  • ISBN:978-7-100-18263-8
  • 读者对象:大学及研究院所哲学类教师、学者、研究者,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读者,外国哲学、法国文化爱好者,各图必威手机app馆
  • 主题词:哲学法国文集
  • 人气:0

显示全部编辑推荐

探寻法国哲学思想中自然与自由的精神内核
编辑推荐:《法国哲学》第三辑以“自然与自由”为主题,设置“现象学与形而上学”“自然与历史”和“比较与对话”三个栏目,收入13篇优秀论文。围绕着法国哲学中对自然与自由的思考,以注明法国哲学为典型,做了深入精辟的剖析、研究,为研究、学习、法国哲学、法国当代文化开启了一条通往其思想内核的门径。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法国哲学》集刊的主办单位为中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冯俊教授任主编。第三辑主题为“自然与自由”,包含三个栏目十三篇论文。分别是: “现象学与形而上学”栏目论文五篇:萨特从现象学向存在主义的转换——以虚无概念为线索(贾江鸿),亨利生命现象学中的被动性概念(崔伟锋),L’adonné——主体之后的主体(徐晟),列维纳斯形而上学的物质主义进路——基于《总体与无限》的分析(林华敏),形而上学的终结——德里达对现象学的阐释与批评(张振东)。 “自然与历史”栏目四篇:伏尔泰启蒙美学中的自然观念(赵靓),走向历史的世界:简论梅洛庞蒂中期哲学中的建制概念(宁小萌),历史必威手机app写的自由与限度:罗兰•巴特眼中的米什莱(庄威),法国科学哲学的演变及其未来(张贵红)。“比较与对话”栏目四篇:时间的切分:普鲁斯特的德勒兹时刻(杨凯麟),装置、机器与生命-战争—— 一次阿甘本与德勒兹的“潜在”(potential)对话(姜宇辉),自由的悖论与存在的本真:萨特与庄子(姜丹丹),政治神话与血气——在索雷尔与施米特之间(尹晓兵)。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冯俊,男,1958年1月生,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2008.7-2015.11),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十次中共上海市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2001.2-2008.7)、党委常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哲学院院长(2005.5—2008.7兼)。主要学术职务先后有: 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原理事长,中国欧盟学会原副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等。冯俊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取的第一批大学生,1981.12学士学位,1984.12硕士学位,1987.12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90.11任副教授,1993年被国家教委选拔进入“全国作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的100名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出国项目。1994.4—1995.4在英国牛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5.6起任正教授,1996.12起担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列入“北京市跨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1997—2000)。1998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入选为“北京市新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1 — 2005)。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首批)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教授。冯俊出版的个人专有《笛卡尔第一哲学研究》、《法国近代哲学》(台湾版,大陆版)、《当代法国伦理思想概论》(台湾版,大陆版)、《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 》,《行走于教育和哲学之间——冯俊教育讲演录》,《从现代走向后现代——以法国哲学为重点的西方哲学研究》(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冯俊卷)、《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等;从英文、法文翻译有《笛卡尔》、《马勒伯朗士的神的观念和朱熹的理的观念》和《法国哲学史》等必威手机app,主持翻译《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等哲学作和教材20余种;主编《西方哲学史》、《东西方公民道德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情词典》(大陆版、香港版),Chinapedia(英文版,新加坡)、 《中浦院必威手机app系》等作、教材和文集6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200余篇;用中、英文给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领导干部和外国学员开设相关的课程20余门。主持和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论文奖一、二、三等奖20余项,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国际学术交流和访问。

显示全部目 录

现象学与形而上学
贾江鸿 萨特从现象学向存在主义的转换——以虚无概念为线索
崔伟锋 亨利生命现象学中的被动性概念
徐 晟 L’adonné——主体之后的主体
林华敏 列维纳斯形而上学的物质主义进路——基于《总体与无限》的分析
张振东 形而上学的终结——德里达对现象学的阐释与批评
自然与历史
赵 靓 伏尔泰启蒙美学中的自然观念
宁晓萌 走向历史的世界:简论梅洛-庞蒂中期
哲学中的建制概念
庄 威 历史必威手机app写的自由与限度:罗兰•巴特眼中的米什莱
张贵红 法国科学哲学的演变及其未来
比较与对话
杨凯麟 时间的切分:普鲁斯特的德勒兹时刻
姜宇辉 装置、机器与生命— 战争——一次阿甘本与德勒兹的“潜在”(potential)对话
姜丹丹 自由的悖论与存在的本真:萨特与庄子
尹晓兵 政治神话与血气——在索雷尔与施米特之间

显示全部精彩试读

在法国现代哲学家萨特(1905—1980)的思想里,自由的观念占据核心的地位。实际上,在其早期代表性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1946)里,萨特在思考“自由”的问题时,首先对所有本质主义、决定主义与唯心主义进行了层层剥离的质疑与清理,因此,自由的构想先于任何大写的谋划、命运、情感(情绪、感情)甚至包括价值,因为萨特对于任一具体的企划与个体的自由之间的“间距”保有清醒的意识。明确地讲,对于萨特而言,这指的是以选择的自由来反对在任何层面上的个体需要作出的奴役或者屈从。
从这个视角来看,在当代汉语语境里,关于萨特的一些研究中,尤其在80—90 年代,有些文章将萨特与中国先秦道家思想家庄子相靠拢,似乎在对于自由的探求中建立深度的比较与沟通,尽管在这两位作者的思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与距离。然而,这些间距也需要去提问,或者说构成与这两位思想家一起去重新思考存在与自由的跨文化的问题场域,并尤其在新的语境里重新反思存在与自由的关系的悖论。还要提到,早在60 年代,庄子已经与萨特的名字在论文中相提并论,但在当时其被批判为“主观唯心主义”。
在这种有关萨特研究的跨文化对话的视野里,自由被设定为终极性的,由其引发的如下问题,或许也解释了萨特在中文语境的接受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误读的现象。当自由的选择摆脱价值的限定,它应如何实现,依据怎样的方向,这是否会引向某种意义的虚无主义?或者对于存在的荒诞的认同?或者一种任意的个体主义,并伴随自私主义的所有风险?或者可能会与共同利益以及共同体的价值相对立?这又提出价值论层面的问题,比如如何避免自由的运用朝向恶的演化或者过渡?因此,在涉及自由观的思考中,亦需要探讨在存在与意义、私人与公共伦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在早期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里,萨特给出了一些不同的、具体的、实践性的情境的个案的例子,也包括对于存在选择的困境的分析。在其中,个体在情境中选择的困难以尖锐的方式提出,比如在一个时代的情境里,是否应该选择介入,在个体的生活里可能变得极具问题意识,比如在二战期间面对抵抗的挑战,为了正义的事业等等。个体的选择不断地面对与主要的结构、必然超越自我范畴的一些价值相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