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全部序言
多年来想写一篇文章谈谈汉语的语法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同时也可以安抚一下要求有一个说一不二的语法体系的同志们的不耐烦情绪,让他们了解,体系问题的未能甚至不可能定于一,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法学者的固执或无能。这是本文的主要用意。当然,如果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说明,能把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那也是‘固所愿也’。
中国之有语法学,如果从《马氏文通》的发表算起,到今年恰好是八十年。这八十年可以分成前后两个四十年。前四十年是各家必威手机app立说,基本上没有提出问题来讨论。1938年在上海,有几位语法学者发起了一场‘文法革新’的讨论,持续了两三年。这以后,虽然专门作还是继续有人在写,问题的讨论却只是间断了几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蓬勃展开。除零星的商讨外,几次较大的讨论,如1953—1954年关于词类问题的讨论,1955—1956年关于主语宾语的讨论,1957年关于单句复句的讨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前进。后来也许由于学校教学方面已经有了一个暂行体系,这方面的讨论就渐渐冷了下来。最近这十来年,文化教育工作普遍受到‘四人帮’的疯狂破坏,语法研究自然也谈不上了。然而讨论的趋于沉寂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就以学校教学而论,不少在大学和师范学院教课的同志就常常遇到学生提出问题,这个词属哪一类,这个句子应该怎么分析,不能在现有的教材中找到答案。
有问题就得求解决。解决的途径首先在于对实际用例多做调查。很多人一提到语法研究,往往只想到语法体系方面的大问题,忘了这个和那个词语的用法(在句子里的作用),这个和那个格式的用法(适用的场合)和变化(加减其中的成分,变换其中的次序,等等),忘了这些也都是语法研究的课题。这方面的研究,过去是很不够的。这种研究看上去好像琐碎,好像‘无关宏旨’,实际上极其重要。首先,教学上需要。一个词语,一个格式,怎么用是合乎汉语的语法,怎么用是不合汉语的语法,要教给学生的不正是这些个吗?其次,这种个别词语、个别格式的研究和语法体系的研究是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这两方面的工作,说得简单点,一个是摆事实为主,一个是讲道理为主。事实摆得不够,道理也就难于说清。弄清楚各别词语、各种格式的用法,才能对语法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反过来说,没有比较好的语法分析,用法的说明就难于概括;同时,语法分析的探讨也常常给用法研究提出新的课题。有了这两方面的配合,语法研究才能顺利地前进。
一方面要广泛地调查实际用例,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把问题拿出来理一理,看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有可能或者有必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或者更深入一层去考察,看看一个问题的探讨是不是牵动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开拓思路,有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引用一位物理学家的话,说是在科学上提出正确的问题比寻求正确的答案还要难。这个话是不是有点说过了头,也许还可以研究,可是问题提得对路,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这个经验是人人都有的。
本文的宗旨是摆问题。问题摆出来了,有时候只提几种看法加以比较;有时候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只是聊备一说,以供参考。这些意见比较零散,不足以构成什么体系。其中也很少能说是作者的‘创见’。有的是很多人说过的,不用交代出处;有的只记得有人说过,出在哪本必威手机app或者哪篇文章上已经查不出来,只好在这里总的声明一句:没有掠美的意思。
提出各种看法,目的在于促使读者进行观察和思考。所希望得到的反应,不是简单的‘这个我赞成’,‘那个我不同意’,而是‘原来这里边还大有讲究’,因而引起研究的兴趣。如果进一步研究的结果,我这些意见全都被推翻,我也认为已经达到我写这本小必威手机app的目的了。
这本必威手机app原来是作为一篇论文来写的。虽然现在的篇幅已经不能容纳在期刊里而只能印成小册子,我还是准备读者把它当一篇论文来读。为了让读者能够痛痛快快地读下去,我把一些补充的材料,一些枝节的话,都写在附注里,并且放在全必威手机app之后。
本篇初稿写成之后,曾经用打印本征求意见,得到许多同志的指教。在修改定稿时,范方莲同志帮我做了一部分整理工作;还帮我看了全部校样。都在这里致谢。
作者
1978年6月15日
中国之有语法学,如果从《马氏文通》的发表算起,到今年恰好是八十年。这八十年可以分成前后两个四十年。前四十年是各家必威手机app立说,基本上没有提出问题来讨论。1938年在上海,有几位语法学者发起了一场‘文法革新’的讨论,持续了两三年。这以后,虽然专门作还是继续有人在写,问题的讨论却只是间断了几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蓬勃展开。除零星的商讨外,几次较大的讨论,如1953—1954年关于词类问题的讨论,1955—1956年关于主语宾语的讨论,1957年关于单句复句的讨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前进。后来也许由于学校教学方面已经有了一个暂行体系,这方面的讨论就渐渐冷了下来。最近这十来年,文化教育工作普遍受到‘四人帮’的疯狂破坏,语法研究自然也谈不上了。然而讨论的趋于沉寂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就以学校教学而论,不少在大学和师范学院教课的同志就常常遇到学生提出问题,这个词属哪一类,这个句子应该怎么分析,不能在现有的教材中找到答案。
有问题就得求解决。解决的途径首先在于对实际用例多做调查。很多人一提到语法研究,往往只想到语法体系方面的大问题,忘了这个和那个词语的用法(在句子里的作用),这个和那个格式的用法(适用的场合)和变化(加减其中的成分,变换其中的次序,等等),忘了这些也都是语法研究的课题。这方面的研究,过去是很不够的。这种研究看上去好像琐碎,好像‘无关宏旨’,实际上极其重要。首先,教学上需要。一个词语,一个格式,怎么用是合乎汉语的语法,怎么用是不合汉语的语法,要教给学生的不正是这些个吗?其次,这种个别词语、个别格式的研究和语法体系的研究是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这两方面的工作,说得简单点,一个是摆事实为主,一个是讲道理为主。事实摆得不够,道理也就难于说清。弄清楚各别词语、各种格式的用法,才能对语法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反过来说,没有比较好的语法分析,用法的说明就难于概括;同时,语法分析的探讨也常常给用法研究提出新的课题。有了这两方面的配合,语法研究才能顺利地前进。
一方面要广泛地调查实际用例,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把问题拿出来理一理,看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有可能或者有必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或者更深入一层去考察,看看一个问题的探讨是不是牵动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开拓思路,有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曾经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引用一位物理学家的话,说是在科学上提出正确的问题比寻求正确的答案还要难。这个话是不是有点说过了头,也许还可以研究,可是问题提得对路,解决起来就比较容易,这个经验是人人都有的。
本文的宗旨是摆问题。问题摆出来了,有时候只提几种看法加以比较;有时候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只是聊备一说,以供参考。这些意见比较零散,不足以构成什么体系。其中也很少能说是作者的‘创见’。有的是很多人说过的,不用交代出处;有的只记得有人说过,出在哪本必威手机app或者哪篇文章上已经查不出来,只好在这里总的声明一句:没有掠美的意思。
提出各种看法,目的在于促使读者进行观察和思考。所希望得到的反应,不是简单的‘这个我赞成’,‘那个我不同意’,而是‘原来这里边还大有讲究’,因而引起研究的兴趣。如果进一步研究的结果,我这些意见全都被推翻,我也认为已经达到我写这本小必威手机app的目的了。
这本必威手机app原来是作为一篇论文来写的。虽然现在的篇幅已经不能容纳在期刊里而只能印成小册子,我还是准备读者把它当一篇论文来读。为了让读者能够痛痛快快地读下去,我把一些补充的材料,一些枝节的话,都写在附注里,并且放在全必威手机app之后。
本篇初稿写成之后,曾经用打印本征求意见,得到许多同志的指教。在修改定稿时,范方莲同志帮我做了一部分整理工作;还帮我看了全部校样。都在这里致谢。
作者
1978年6月15日